农大首页 办公自动化 书记院长信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烟草学院院史

2018-10-22  阅读:19042 

一、基本概况

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是全国较早开展烟草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办学层次,下设烟草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学院目前拥有烟草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依托作物学一级博士点招收品种与生态方向博士研究生。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8人;有博导3人,硕导17人,云岭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撑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489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0人,在读博士8人。学院建有云南省“烟草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云南省烟草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与烟草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

二、历史沿革

我校烟草教学和科研是伴随着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变革中逐步发展壮大的。我校烟草教学和科研工作最早可追溯到解放前我校留法博士、“云烟奠基人”徐天骝教授开始,上世纪4080年代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如罗鹏涛、彭桂芬、程辉斗等教授就十分重视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先后在我校前身的云南大学农学院、后来的昆明农林学院及云南农业大学开设了作物学中的《烟草栽培学》课程;经济作物学(烟糖茶果)也被批准为云南省第一批(七五期间)重点扶持学科予以建设。1986年起开始招收烟草专业本科学生;1987年依托作物栽培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烟草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1997710挂牌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烟草种植技术学院。20015月更名为烟草学院,2007年经云南省学位办批准,云南农业大学与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建了云南省烟草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2008年烟草学院依托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博士点开始招收作物品种与生态方向博士研究生。2012年经教育部备案同意,在学科目录外特设烟草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三、办学思想

    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烟叶资源禀赋和烟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传承“科教兴烟,人才为本”院训精神,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完善科研转化机制,突出特色,分层推进,形成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传统优势与领域拓展相促进,多领域综合协调发展新局面,努力建成特色突出,区域一流,全国同类学院领先水平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四、办学成就

(一)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并重的“双四”人才培养模式。

烟草学院自办学以来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完整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本科教学处于国内烟草学科教学的领先水平。学院在充分调研省内外毕业学生工作情况及收集用人单位评价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施第3学期制教学工作的部署,从专业实际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注重“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协同、教学-科研-生产协同、不同课程间建设协同”,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烟草种植综合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一体,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举、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分阶段(年级)、分层次的“(大一)素质教育和学科共同课学习-了解认识行业→(大二)专业基础课学习-校内烟草种植综合实践→(大三)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校外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研究和行业动态、农村调研→(大四)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答辩”的 “双四”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四年的持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业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培养,组织协调和社会交往得到锻炼,在工作岗位中上手快、适应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目前云南省内烟草行业70%以上的中级及以上技术人员、50%以上的中层管理骨干均毕业于我校。烟草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实践教学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成果先后于2001年和2009年获评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人才需求,我院积极拓展育人资源,与烟草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学院先后与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院共建了 “云南省烟草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贵州烟草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烟草公司保山市公司、丽江市公司、昆明市公司石林分公司、云叶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长期以来紧紧围绕高级烟草科技人才培养和优质烟叶生产,在为烟草相关企业培养大批不同层次烟草科技工作者同时,与烟草行业开展了持续的各类科研合作,很好地支撑了烟草行业、特别是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团队聚焦烟草产业发展及烟农生产技术实际需求,与烟草及相关行业紧密合作,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很多技术已被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内外各级烟草项目30余项,在绿色优质烟叶生产、烟区生态环境保护、卷烟加香保润等方面研究成果得到烟草企业认可和应用,授权专利30余件,先后获国家烟草总公司、云南省人民政府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云南省烟草公司和云南省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级烟草企业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

学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及学校有关科教兴农和精准扶贫精神,积极投入与剑川县科教兴农“3+3”联合行动,每年组织由教授+青年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队,扎根基层,针对剑川县烤烟生产实际问题,积极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示范和培训,为剑川县优质烟叶生产持续提供科技支持。通过努力,经过多年努力,剑川县烟农及科技人员的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烟农增收,财政增效,实现了科技兴农,县校双赢。同时,根据省委布置和学校安排,学院领导带领全院师生积极投身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结对帮扶工作中,帮扶过程中学院领导带领学院教师与农户促膝长谈,深入沟通,细致分析了联系户贫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在共同努力下,联系户家庭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于2017年实现了脱贫。

(三)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烟草专业内涵式发展

烟草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专业课程整体建设水平在国内同学科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累积20项,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和教材等条件建设,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模式优化,为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基于烟草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突出强化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撑,确保课程内容“三结合”,即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相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师科研成果相结合、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目标定位准确,体系脉络清晰,教学内容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特点,逐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按照课程特点分类,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创新期末考核方式”的总体思路,最大限度转换教、学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课堂深度和广度。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以《烟草栽培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实践类和非实践类两类课程体系,现已建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一类课程6门。

五、知名人士

(一)徐天骝 教授

徐天骝,19011989年,名嘉锐,字天骝,白族,云南烤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科奠基人,农学家、教育家。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云烟成为云南省经济支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称为“云烟之父”、“云烟始祖”。

1920年北上天津追随周恩来、李富春同志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进入法国国立瓦乐耶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1940年主持筹组烟草改进所。1941年任云南省烟草改进所业务副所长兼第二植区主任。

20世纪40年代主持的“云南滇中地区美种烤烟引种栽培的试验研究”项目,引进美国弗吉尼亚州烟草优质品种“大金元”,通过不断改进,成功选育出“红花大金元”,奠定了云南作为“烟草王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徐天骝先生为使“云烟”发展成为云南省名副其实的财政支柱,仍默默无闻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战以时 教授

战以时,教授,原云南农业大学烟科所所长,烟草学院成立后首任院长,战教授为我校烟草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彭桂芬 教授

彭桂芬,教授,姚安县栋川镇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云南省烟草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110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彭桂芬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推广工作,主讲《作物栽培学》、《烟草栽培学》,教学效果良好;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烟草栽培学》,获得农业部南方教材一等奖;彭桂芬教授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很多科研成果都得到了推广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杨焕文 教授

杨焕文 教授,博导,现任烟草学院党委书记,云岭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撑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优秀教师。杨教授从事烟草教学和科研工作30多年,主持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8项,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先后主持国家烟草专卖局重大专项、云南省烟草公司、云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红塔集团、红云红河集团及省外烟草企业科技项目30余项,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次。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副主编教材4部。

(五)李永平 研究员

李永平,研究员,现任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副主任。1988毕业至今一直在云南烟草科学研究所工作。获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科协首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玉溪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云南省直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云南烟草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主持选育云烟85、云烟87等烤烟新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烤烟种植面积的70%左右。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8部。

(六)邵岩 高级农艺师

邵岩,男,196510月生,博士,高级农艺师,曾任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主任、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烟叶进出口公司天泽公司副总经理,烟草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烟草国际有限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邵岩同志长期从事烟草科研、开发推广等工作,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成果三等奖1项,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编著出版专著6部。

(七)杨艳生

杨艳生,男,烟草学院2010级烟草本科班学生,于2011年自主创业,成立石林撒尼沁园养殖家庭农场。

石林撒尼沁园养殖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开展生态养殖与种植一体工程。创设 “彝达乳饼”、“圭山黑山羊”等特色品牌。农场养殖园占地面积3000㎡,养殖奶山羊1600只;种植园占地面积60亩。开发新奶山羊品系繁育、乳制品精包装、乳汁灌溉型生态果蔬等产品。在昆明粮油农贸市场设立专卖店,依靠网络销售平台将产品销到上海、广州、台湾、浙江、青海等地。

石林撒尼沁园养殖家庭农场荣获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称号;昆明泛亚农业博览会优秀参展奖、优秀会员奖等;“赢在滇池创业达人”挑战赛一等奖;获得“泛海扬帆.昆明大学生创业行动项目”资助,并将石林人参果、“彝达乳饼”带到上海市场。项目带动了当地种、养殖户增产增收,企业利润率近三年均在10%以上,其中奶山羊养殖户年收入增幅大12.5%左右。

六、大事记

(一)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先后在我校前身的云南大学农学院、后来的昆明农林学院及云南农业大学开设了作物学中的《烟草栽培学》课程;

(二)1986年,经济作物学(烟糖茶果),被批准为云南省第一批(七五期间)重点扶持学科予以建设;

(三)19869月,开始招收烟草专业本科学生;

(四)19879月,依托作物栽培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烟草方向硕士研究生;

(五)19961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云南农业大学烟草种植技术学院;

(六)199771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烟草种植技术学院;

(七) 20015月,云南农业大学烟草种植技术学院更名为烟草学院;

(八)2007年,经云南省学位办批准,云南农业大学与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建了云南省烟草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九)2008年烟草学院依托学校作物遗传与育种博士点开始招收作物品种与生态方向博士研究生;

(十)2012年经教育部备案同意,在学科目录外特设烟草学二级学科硕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