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办公自动化 书记院长信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云南农业大学粮经(烟)协同技术团队到曲靖市和红河州开展专题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

2025-08-04  阅读数:363 

云南农业大学粮经(烟)协同技术团队到曲靖市和红河州开展专题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云南省粮经作物协同发展,更好的落实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2025年省委农村会议上提出的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粮经协同发展、畜牧业提质增效,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联合在全省实施粮经(烟)协同技术推广36.08万亩,其中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30.02万亩,曲靖市5.48万亩,红河州1.46万亩,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专项支持6.06万亩,曲靖市0.7万亩,红河州0.44万亩,通过探索“多收一茬”新模式、优化品种搭配、强化技术集成、创建样板片区等举措,提升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025731日至81日,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院长刘雅婷教授率领粮经(烟)协同技术团队,联合机电学院、云南省烟科院专家,先后深入曲靖市和红河州开展专题调研与技术指导。两地农业农村局、农科院、烟草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积极配合,构建起 “政校—企—研” 协同推进模式。本次调研旨在精准对接地方需求,破解粮烟融合技术瓶颈,为构建可持续、高效益的粮烟协同生产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和建议

曲靖:模式攻坚,打造可复制的“粮烟共生”范式

731日,调研组首先在曲靖市公司进行座谈交流,曲靖以“烟后高效利用”为核心,已在马龙、陆良、麒麟区完成烟后大豆和玉米的种植。调研中,粮经(烟)协同技术团队与当地农业部门及烟草公司围绕“粮烟协同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深度座谈。刘雅婷院长系统解读粮经协同战略意义,展示烟草学院在科研创新、本硕博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及示范区建设进展,明确深化合作方向;机电学院陈立畅教授带来的“粮烟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涵盖除草、播种、毛豆收割脱粒等)为破解劳动力瓶颈提供新思路;曲靖市农科院和农业农村局专家则聚焦烟后玉米和大豆品种优化、水肥技术体系等配套种植技术体、发展模式创新及推广等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汇报与深入交流。曲靖市公司经理晏飞总结了曲靖市粮烟协同前期发展情况,并对2025年发展进行了规划,在曲靖市适宜地区打造出粮烟协同发展样板,同时希望和烟草学院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深入挖掘在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和人才供需对接等方面的合作潜力。

实地考察中,马龙、陆良依托光温优势主推“烤烟套种鲜食玉米/大豆”模式,麒麟区主要是“烤烟套种鲜食大豆”以及和大豆轮作模式,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并且提高烟田复种指数和综合效益调研团队详细了解了曲靖市不同烟区近期的降水情况以及补贴给烟农的资金落实情况,并看望了当地实习生。曲靖市目前烤烟已采完中下部叶,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完成烟后作物种植,能保障玉米和大豆的正常生长和增收效益。针对当前发展现状,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当地粮烟协同种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现场指导,力争在全省形成可复制、可辐射的粮烟协同标准化生产体。

红河:特色破局,探索“三型一盟”组织模式变革

作为“烤烟之乡”,红河州突破传统套种思维,探索出“烟后套作七彩花生/万寿菊”等特色模式,以“三型一盟”组织创新(村党组织领办种植型、烟农专业化服务型、社员消费型合作社及“云香印象”产业联盟)构建现代烟草农业体系,推行“烟草投入引导、合作社示范引领、烟农自选自购”机制,着力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烟草农业现代化的“红河样板”。

调研期间,技术团队与红河州农科院、农业农村局及烟草公司聚焦弥勒、开远、建水等地的烟后作物种植方案深入交流。红河州烟草公司副经理徐勇贤介绍,当地重点推进核心烟区套种大豆、玉米、红薯、七彩花生,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完成烟后作物种植。调研团队实地考察时,对“优化种植施肥获高油分中棵烟”“上部叶带茎烘烤”等技术成果给予认可,并关注降水、补贴落实及实习生实践情况。双方将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对接,共推烟草产业绿色发展。

 

 

本次调研有效整合了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实践与人才培养资源,通过深入交流与实地指导,为破解粮烟融合瓶颈、凝聚发展共识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云南农业大学粮经(烟)协同技术团队将与曲靖市和红河州深化合作,推进烟后作物早熟品种筛选与机械化技术落地,完善标准体系并扩大协同样板;助力红河推广“三型一盟”模式,优化特色套种技术

校企共建有效落实了烟草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零距离接触”式实践教学,精准锻造了适应现代烟草农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有效弥合了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地方烟叶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诠释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精准育人的关键路径,更是高校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彰显,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价值与使命担当。